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也是延安精神的诞生地。革命年代,延安精神引领我们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今天,我们进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同样需要延安精神激励。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延安精神仍是我们凝聚人心、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本期“金沙讲坛”约请中共延安市委党校马列基础理论教研室副主任、哲学教授雷万青,谈了谈他对延安精神的一些理解。
核心提示:
延安精神就其内容来说,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延安精神的灵魂;第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延安精神的精髓;第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是延安精神的本质和核心;第四,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这是延安精神的标志。
延安精神在延安时期是以原生形态的形式存在的。主要有为崇高理想而英勇奋斗的抗大精神、实事求是的整风精神、只见公仆不见官的公仆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精神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等。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抗大精神
抗大精神,即为崇高理想英勇奋斗的精神,这是毛泽东构建的延安精神的主线与灵魂。
为了给抗日战争造就一大批杰出人才,延安时期,我们党曾先后创办了20多所院校,其中最有名、办得最早的两个学校,一个是中共中央党校,另一个就是抗大。1937年,党中央进驻延安城,抗大也从保安县与中央机关一起迁到延安城内。1938年3月,在抗大成立3周年之际,毛泽东到抗大演讲。他给抗大提出了三句话,规定了抗大的教育方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5月,他再一次去抗大,又给抗大题写了八个字的校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什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在不同的时期政治方向的内涵是不一样的。在延安,当时就是抗日救国。毛泽东在陕北公学第二期开学典礼上将这个问题讲得比较明确,他讲:“中国共产党有他的特点,也就是人所不及的地方。这特点就是:第一,有一个正确的政治方向,并且坚持这个方向,在现在就是打倒帝国主义,完成民主政治。在民主政治建立以后,就要升学,升入社会主义大学,也就是走社会主义的路。第二,有一种作风,一种奋斗的习惯。”
可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党纲上讲的共产主义方向,这是远大的目标。他主张跟当时的主要任务结合起来,也就是全国一致抗战打败日本侵略者,这就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内涵。
党中央在延安高举起抗日救亡的旗帜,共产党放弃前嫌,在延安率先提出全国结束内战一致对外这样的主张。没有中国共产党这个主张,全国统一抗战的局面是不可能形成的。因此延安就成了全国各地热血青年所向往的地方,他们认为延安窑洞有马列,延安有抗日救亡的真理,因此延安当时被称为抗日救亡的圣地,延安就像一块磁石一样吸引着海内外的热血青年。
这是一批上海青年动身来延安之前发出的誓言,他们宣誓说:割掉皮肉还有筋,打断骨头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
当时担任抗大政治部主任的张际春同志回忆,在当年奔向延安的人当中,有的母女相约、夫妻相约,有的姐妹相约、兄弟相约,有的亲友相约、师生相约,以至官长与部属相约成群结队来到延安,来到抗大。他们的呼声是:“国难严重不可终日,救国无术,均欲来抗大以为快,不到抗大誓不休。”全国青年为什么要来延安?一句话,就是到延安来取经,就像唐僧到西天取经一样。因为延安有抗日救国的真理,延安是中国抗日救亡的希望。
抗大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认字就在背包上,写字就在大地上,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是当时情况的写照。但是,学校虽然学习、生活非常艰苦,因为大家有理想,有目标,受远大的革命志向和崇高共产主义理想的鼓舞,所以抗大到处洋溢着朝气蓬勃、愉快向上的欢乐气氛。所以,当时来到延安的人,中途逃跑变节者极少,绝大多数后来都成为我党我军的领导骨干。
延安后来办起了许多干部学校,成为革命的大熔炉。在这个大熔炉里,党始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把成千上万的革命青年培养、锻炼成为全心全意为民族、为社会的解放而英勇奋斗的抗日干部和共产主义战士。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整风精神
在党的历史上,曾经犯过教条主义的严重错误,给中国革命造成了极大损失。为了彻底清算教条主义的错误,解决党在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党在延安开展了整风运动。当时党在延安搞整风主要是反对“三风”,即: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那么整风精神是什么精神?从理论上概括,即: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精神;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精神;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
毛泽东在延安整风的报告里讲了两句话,他说:马列主义有两种,一种叫香的马列主义,一种叫臭的马列主义,所谓香的马列主义就是活的马列主义,就是能把马列主义的理论拿到中国去分析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臭的马列主义就是教条主义,只知道背诵马列主义词句,而不知道拿马列主义作为武器分析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他说有一副对联是给教条主义者画像的,叫“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延安整风运动是党的建设的伟大创举。毛泽东提出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这同过去那种“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是有原则区别的,是开展党内斗争、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正确而有效的方法。
通过延安整风,党内的教条主义得到了彻底清算,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得以形成,它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公仆精神、白求恩精神、张思德精神
朱德60寿辰时,许多老同志写诗赞扬他,朱老总也和诗一首:“历年征战未离鞍, 赢得边区老少安。耕者有田风俗厚,仁人施政法刑宽。实行民主真行宪,只见公仆不见官。陕北齐声歌解放,丰衣足食万家欢。”这反映经过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精兵简政后,这时的延安社会和谐、丰衣足食、万家合欢。
毛泽东在延安期间,提出要把陕甘宁边区建设成为当时全中国最民主、最廉洁的模范特区。毛泽东不仅是这样要求的,而且身体力行。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官兵一致,军民一致,毛泽东跟一般人穿的吃的用的基本上都一样,基本上没什么区别,人人平等。大生产运动中,朱老总每天散步时,也总是背着一个粪斗,手里拿着一把铁锨,和普通农民一样——拾粪。朱总司令功高不自居,望高不自显,位高不自私,和战士们在一起除了年纪大点,没有什么区别。任弼时在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时,总是想办法节省每一块铜板,被称为好管家。1950年去世后,被叶剑英称为党的骆驼、人民的骆驼……
陕甘宁边区政府继承和发扬了中华苏维埃民主政府的光荣传统,养成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风尚,从边区政府主席到乡长,衣食住行完全平等。在少拿钱多做事,甚至不拿钱也做事的原则之下,为抗日的事业及人民的利益而奋斗。所以大家称颂说陕北的干部是只见公仆不见官。
延安时期还有两个名人,一个是加拿大著名外科大夫白求恩同志;另一个就是咱们四川老乡,张思德同志。
诺尔曼·白求恩是加拿大共产党党员、著名的外科医生。为帮助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于1938年初不远万里,突破重重阻挠,来到延安。他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赢得了根据地干部、战士、老乡的尊敬和爱戴。在一次手术中,他的手指不慎被割破而遭感染,得了败血症,不幸逝世。他的形象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
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里说白求恩精神是什么精神?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白求恩精神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是国际主义的精神。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是我们只要有白求恩这种精神,就可以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篇文章,给我们揭示了延安精神道德层面的东西。
张思德1915年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7岁参加红军,英勇善战,多次负伤。1944年夏,为解决七大代表和中央机关人员的取暖问题,中央决定抽调一些人去安塞烧木炭。不幸的是,张思德在完成这次任务中牺牲了。
毛泽东在给张思德的花圈挽联上写了一句话:“向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张思德同志致敬!”并发表了著名的《为人民服务》的讲演。称“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张思德的平凡普通就像延安清凉山上的一棵小草那么平凡,那么普通,但是张思德精神是伟大的,他用自己短暂的一生履行了一个共产党员、一个八路军战士为人民、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诺言。所以张思德是平凡的,但是张思德精神又是伟大的。1945年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将为人民服务作为我们党的宗旨确定下来,成为延安精神最核心的内容。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南泥湾精神
只要是一提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当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开展的军民大生产运动。
为什么要开展大生产运动?1939年以后,随着国民党政策的改变,除停发抗日经费外,加紧了对边区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陕甘宁边区财政陷入了极度困难。毛泽东后来回忆起当时边区困难的情形时说:“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
1939年2月,毛泽东在延安生产动员会上尖锐地指出:在困难面前是“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饿死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解散也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还是自己动手吧!”他还说:“从古以来的人类究竟是怎样生活着的呢?还不是自己动手活下去的吗?为什么我们这些人类子孙连这点聪明都没有呢?……总之我们是确信我们能够解决经济困难的,我们对于在这方面的一切问题的回答就是‘自己动手’四个字。”
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边区的各个机关、学校和部队,都参加到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中。毛泽东、朱德都分了“责任田”。大生产运动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劳动英雄,吴满有、杨步浩、郝树才,便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奉朱总司令的命令,王震率领359旅开进南泥湾。战士们挥舞起新式武器——镢头,向布满荆棘的“烂泥湾”开战!王震和大家一同劳动,手上打满了血泡,也不肯休息。同志们起早贪黑,开展劳动竞赛。为了保护大家的身体,旅部不得不制定了一条奇特的劳动纪律:“劳动时不得早到迟退。”
大生产运动彻底改变了边区的经济面貌,达到了丰衣足食的目标。359旅在南泥湾创造了奇迹,他们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收的果实,把昔日人迹罕至、荆棘丛生的“烂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
1943年9月毛泽东视察南泥湾,他高兴地说:“困难,并不是不可征服的怪物,大家动手征服它,它就低头了。大家自力更生,吃的、穿的、用的都有了。不要说我们今天没有外援,就是将来有了外援,还是要以自力更生为主。”南泥湾精神,就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