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与汉水交汇的地方,雄踞着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武汉。这里不仅有白云黄鹤的美丽传说,还曾谱写过辛亥首义的壮丽篇章。朋友们,当您来到蛇山脚下的首义广场,那绿树丛中的一幢红色楼房,定会让您眼睛一亮,顿生敬意。这就是著名的辛亥革命胜迹——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即武昌红楼)。
武昌红楼是一处气势恢宏、庄重典雅的历史建筑。它原本是晚清政府为预备立宪而设立的湖北省谘议局,1910年建成。谘议局大楼是整个建筑的核心,它坐北朝南,是一座砖木结构的红色两层楼房。为了体现从内容到形式上的一致,它仿照了西方议会大厦的建筑风格。
一、历史沿革
1905年清廷颁布《宣示预备立宪谕》,仿行宪政。1907年10月19日,西太后命各省督抚在各省省会筹设咨议局。1908年,湖广总督陈夔龙收到胡惟德托日本大藏省(日本中央政府财政机关)绘制的图式,依此图式、延请日本技师进行咨议局的建造。咨议局选址选于阅马场北边的绿营旧址,建造经费由地方财政支出。至此,准备工作已然就绪,1909年9月15日,湖北咨议局正式动工修建。1910年9月,议场,议员两项工程如期竣工,10月3日,湖北咨议局第二届常务会议召开,宣告湖北咨议局的正式落成。
原清军混成协协统黎元洪就是在这里被推举为鄂军都督的。尽管他当时不肯就任,但最终还是被推上了都督的宝座,走到了历史的前台。
革命领袖黄兴与武昌红楼也有着密切的联系。1911年10月28日,正当革命军与清军在汉口殊死搏斗时,黄兴由香港经上海来到武汉,革命军士气大振。黄总司令跃马横刀,“黄”字帅旗指处,清军闻风丧胆。
孙中山先生对武昌红楼的访问,更是令这座历史名楼增光添彩。1912年2月,孙中山先生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后,首站访问武汉。4月10日,他在武昌红楼接见湖北军政各界人士代表,并发表了重要的演讲。孙中山先生说:“我对首义军民,心驰已久。建立民国,实现共和,都是在座各位首先光复武汉的功劳!”他勉励大家为人民办事,做人民的公仆。
孙中山先生的演说赢得了一次又一次雷鸣般的掌声。会后,他与大家在武昌红楼合影留念,留下了珍贵的历史瞬间。
这栋建筑就此紧紧的与中国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相联系在一起,历经百年风雨,见证风云变幻。
1926年北伐军总政治部设立于此,1927年蒋介石于此发动惨无人道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39年日军第三十三师曾驻扎于此,1947年湖北省参议会进驻办公,新中国成立后,多个机关部门曾先后进驻办公。
1961年3月4日,红楼以“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的名义经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9年,孙中山先生的战友和夫人宋庆龄女士为这里题写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和“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两方匾名。
1981年10月,辛亥革命70周年之际,依托旧址建立的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
2017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二、寻访旧址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蛇山南麓的阅马场北端,有一栋坐北朝南的二层西式楼房。大楼平面呈“山”字形,前方及两翼是门厅和办公室,后方正中为会堂,其门廊突出,门窗精巧。上层顶端正中有一座圭形教堂式的望楼,颇具西方古典建筑的风格,视野开阔,大气壮观。
后因旧址的主体为红墙红瓦的建筑,武汉人便称其为红楼。这里就是对革命先烈不畏磨难的奋斗精神的学习之所——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