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百年党史,武汉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武汉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是一座革命的城市,它在中国革命史上总是勇立潮头,敢为人先,一次又一次地肩负起祖国安危、民族兴亡的重任。从武汉早期共产党组织的创立到京汉铁路大罢工,再到八七会议指明斗争方向,无数革命英杰汇集于此,为革命呕心沥血。在艰苦奋斗的革命历程中,一些无产阶级革命家为革命牺牲,长眠于这片热土的角角落落。时光荏苒,百年之后,他们仍被后人瞻仰、怀念。
向警予:
长痛汉皋埋碧血,难从海国问红妆
龟山,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南临长江,北依汉水,与武昌蛇山隔江相望,所谓“龟蛇锁大江”,是一座名胜古山。武汉市民常来此登山踏青,也来此凭吊一位革命先烈——中国共产党唯一一位女性创始人向警予。
向警予1895年生于湖南溆浦,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及创始人之一,也是妇女解放运动的领导人。1919年她参加毛泽东、蔡和森等创办的新民学会。1919年冬,向警予响应毛泽东、蔡和森的倡议,到法国勤工俭学,寻求革命真理。在巴黎的两年,她刻苦学习法文,研究马克思主义著作、还广泛地接触、观察法国工人阶级,进一步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在法新民学会期间,向警予与蔡和森共同提出创立“中国共产党”的一些设想。1921年底,她回国并于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党的二大后,向警予在党中央机关做妇女工作。在中共三大上,向警予起草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妇女运动决议案》,明确提出“男女社交自由”、“结婚离婚自由”等有关男女平权、保护妇女权益的条例,并提出“全国妇女运动大联合”。
1927年,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下,向警予不顾危险,坚持秘密工作。1928年3月,由于叛徒的出卖,向警予在法租界被国民党军阀胡宗铎逮捕。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她毫不屈服。同年5月1日,国民党新军阀决定在这个全世界工人阶级的节日里处决向警予,她在走向刑场的路上,还沿途向广大群众进行演讲,即使被殴打依旧坚持,最终慷慨就义,年仅33岁。其夫蔡和森在《向警予同志传》中写道:“警予的血是为中国劳苦群众的苏维埃的红旗而流的呵!”1939年,毛泽东在延安纪念“三八”妇女节大会的讲话中,高度评价了向警予的一生。他说:“要学习大革命时代牺牲了的模范妇女领袖、女共产党员向警予。她为妇女解放、为劳动大众解放、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了一生。”
向警予被杀害后,当晚共产党员、船工陈春和将其遗体运至武汉市汉阳区龟山西南麓月湖之畔掩埋。1955年9月,因长江大桥施工需要,向警予墓迁至扁担山南麓。1978年,时值向警予烈士就义五十周年,墓地于龟山西头重建。
如今的向警予墓,墓碑上的“向警予烈士墓”六字由邓小平手书,陵园大气典雅,构造精致,造型庄严,传神地展现出向警予的巾帼英姿。
施洋:
律师应仗人间义,身殉名存烈士俦
武汉洪山区洪山南麓,葬着一位“劳工律师”,一辈子为工人阶级权益高呼呐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施洋。
施洋1889年生于湖北竹山,28岁于湖北私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1921年赴湖南向毛泽东学习农民运动,并与毛泽东、孔庚结拜为兄弟;192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3年的京汉铁路大罢工,是中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顶峰。施洋,正是这次大罢工的领导者之一。他积极组织武汉工人和学生进行反对军阀吴佩孚的游行示威。2月7日晚,施洋被反动军警逮捕。在法庭上,施洋仍在怒斥敌人镇压工人运动的滔天罪行。2月15日凌晨,敌人将施洋押赴刑场。就义前,他高喊:“你们杀了一个施洋,还有千百个施洋!”施洋牺牲时年仅34岁,他的事迹充分展现了一个共产党员视死如归的精神和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
1933年,周恩来在纪念“二七”大罢工十周年时撰写《今年的<二七>纪念与中国工人阶级的中心任务》 一文,指出“二七”烈士的英勇斗争是“中国大革命前的启盟运动”,“灿烂了大革命中的光荣历史”。1939年2月,毛泽东在延安举行的“二七”纪念大会上高度评价:“施洋同志的牺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自己的政党,是最保护工人阶级利益的。”
1953年,武昌洪山修建施洋烈士陵园,烈士遗体由山脚迁至山腰,巍然挺拔的施洋烈士纪念碑和烈士半身塑像塑于园中。
与施洋烈士墓相伴的,还有位于汉口解放大道下段徐州新村街口的武汉二七烈士纪念碑。该碑为纪念“二七”大罢工中所有牺牲的烈士而立。碑座四面,镶嵌着白色大理石的浮雕艺术装饰,前面为象征工农团结、高举革命火炬的图案,左右两侧嵌有浮雕画图,生动地再现了武汉各工团声援罢工和铁路工人赤手空拳与全副武装的反动军警英勇搏斗的壮烈场面。施洋墓与二七烈士纪念碑一道,纪念着百年前工人运动的群情激昂,守护着今天的平安静好。
独立团烈士陵园:
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武汉市武昌区洪山南坡街道口,这里是武汉武昌区商业最为繁华的地段,也是武大、华师等高校所在之处,而在热闹喧哗与书声琅琅之间,静静坐落着一群共产党战士的陵园——他们就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第一支正规部队,时称“铁军”的国民革命军第4军独立团,也就是人们口中的叶挺独立团。
1925年,叶挺独立团在肇庆成立,全团200多人,团中大多是新兵,连以上干部多是共产党员,由共产党员叶挺担任团长。1926年,北伐军分三路从广东出师北伐。5月20日,叶挺独立团受命作为东路主力出师,沿粤汉路进攻两湖,矛头直指吴佩孚的巢穴武汉。
8月,叶挺独立团从湖南出发,计划强攻位于湖北咸宁的汀泗桥,进入武汉。汀泗桥是由湖南进入湖北武汉的第一道门户,桥周围群山环绕、三面环水,易守难攻,素有天险之称。叶挺独立团部分军队从东面大山小路绕道,再从正面进攻包夹敌人。经过昼夜激战,8月27日下午,叶挺独立团占领汀泗桥。独立团团长叶挺率队猛追败退之敌,进迫贺胜桥。
拿下咸宁后,独立团乘胜追击,攻打贺胜桥。吴佩孚亲自率主力军迎战。吴佩孚部从侧翼攻击,企图对叶挺独立团实施包围。独立团遭到敌军三面炮火的袭击,伤亡很大。友军第10师第28团和第12师第36团及时增援,吴佩孚部腹背受敌。独立团从正面攻克了吴佩孚的指挥阵地,吴佩孚仓皇鼠窜武昌,北伐军于30日上午攻占贺胜桥,俘敌3500余人。
经汀泗桥和贺胜桥两次战役,叶挺独立团作为北伐先锋,建立赫赫功勋,名震天下。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两次惨烈的战役,独立团不少将士在武汉、咸宁牺牲。
1927年8月1日,叶挺领导独立团参与南昌起义,同年叶挺领导广州起义,失败后被迫流亡海外。这支铁血战团,后面先后改编进入红军、八路军、第四野战军,参与了万里长征、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参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奋斗全历程,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独立团烈士陵园里,埋藏着1926年9月北伐军攻打武昌城战斗中壮烈牺牲的191位叶挺独立团的将士。墓前立有碑记,碑上镑“诸烈士的血铸成了铁军的荣誉,无产阶级的牺牲者,先烈之血、主义之花。”以及一营营长曹渊等191位阵亡官兵的英名。而在那两次战争的旧址上——贺胜桥北伐阵亡将士陵园、北伐汀泗桥战役遗址纪念馆,与独立团烈士陵园一道,铭记着曾在这片平静土地上发生的血战和那些为无产阶级革命献出宝贵生命的独立团将士。
除上述陵园外,武汉市内还存有多处烈士陵园或纪念馆:庚子革命烈士墓、辛亥首义烈士祠、辛亥铁血将士公墓、彭刘杨三烈士塑像、耿丹烈士墓、蛇山烈士祠、九峰山革命烈士陵园、伏虎山烈士陵园(内有中共一大代表李汉俊墓)等诸多革命先烈陵园。
瞻仰烈士陵园,我们常常热泪盈眶。我们感叹,百年前,在这同一片土地上,无数先烈奔走疾呼、浴血奋战。他们为中国谋出路,为无产阶级革命振臂高呼,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今天祖国的富强与繁盛。青山埋忠骨,先烈长眠于斯,守护着武汉的红色基因、英雄基因、教育一代代武汉人民,去传承英雄精神。记得来时的路,英雄武汉正走向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