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是一座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历史名城,近现代中国历史上诸多的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和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均发生于此。目前,在武汉全市范围之内,分布着近现代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旧址、文化遗址和纪念建筑近百余处,其中有近六十余处被国务院或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受到妥善的保护管理,有的还被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可以说,武汉的红色文化资源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级别上都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
武汉红色文化资源特有以下特点:
“
1.历史跨度大,持续时间长,内容丰富
从1911年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起义门旧址到1920年董必武在武汉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而创办的武汉中学旧址;从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在武昌主办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到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重要转折会议八七会议旧址;从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到解放战争时期民主爱国学生为争取民主运动而发起的“六一运动”纪念亭旧址。可以说武汉的红色文化历史持续了近半个世纪之久,涵盖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各个时期。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涵盖面之广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是屈指可数的。
“
2.多与重大历史事件或重大历史人物有着紧密的联系
大革命时期,武汉一度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中国共产党的一批著名领袖云聚江城,指导中国的工农革命运动。他们的足迹遍布长江南北两岸。如:毛泽东1927年在武昌的旧居。这里不仅是毛泽东与杨开慧一家人最后团聚之所,同时也正是在这里,毛泽东撰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本光辉著作,为其以后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光辉理论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27年在武汉召开的八七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毛泽东“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重要论断正是在这次会议上提出的。从此,中国革命进人了由大革命向土地革命战争的历史性转变。
“
3.集群效应突出
武汉的红色文化资源不仅数量众多遍布武汉三镇,而且分布集中,相互毗邻。它们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串起一个个红色文化的景观群,起到了集群效应,这在全国都是罕见的。如首义文化片区、都府堤红巷历史名街区以及汉口的沿江租界红色片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