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武汉华研教育研究院
聆听文物中的红色故事
现在我们一同踏上时光之旅,探寻那曾经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鄂豫皖苏区。这片红色的土地,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亲手缔造的英雄摇篮,孕育了多支英勇善战的红军主力,更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伟大传奇。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这里不仅是一座历史的殿堂,更是一块英雄的丰碑。在这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鄂豫皖苏区的革命历史,感受那一段波澜壮阔、英勇奋斗的光辉岁月。

这座博物馆,仿佛是一座时光机器,将我们带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红军战士们英勇无畏的身影,听到他们为了民族解放而发出的震天呐喊。这里,是信仰与意志的战场,是热血与青春的见证。

在这里,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红军英勇斗争的风采,更能够深刻感受到鄂豫皖苏区人民对于革命的坚定信念与无私奉献。正是这份信念与奉献,铸就了“28年红旗不倒”的辉煌成就,书写了中国革命历史上的壮丽篇章。

让我们在这座博物馆中,用心感受那段光辉岁月,铭记那些为了民族解放而英勇斗争的英雄们。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永远跟着共产党走”锦幛

在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里珍藏着一面抗战时期“永远跟着共产党走”锦幛,上有3000多人的签名。锦幛是用两块红色平板布缝制的,长4米,宽1.5米,幛面上缝着用黄平布剪成的标语“永远跟着共产党走!”锦幛上款为“纪念七一、七七献给中国共产党山东省济宁市委员会”,下款为“济宁市第三区全体市民鞠躬”,字体均为隶书。另在幛面上有用毛笔竖排楷书山东济宁市民3357个名字。原本锦幛上缝有一枚直径约0.9米的不规则大五角星,后该五角星被共产党员张世全取走。
  这是济宁市民为纪念“七一”“七七”献给济宁市委的锦幛。1941年,山东济宁3357位市民为纪念建党20周年和七七事变4周年,联合在“永远跟着共产党走”锦幛上签名,当时正值国民党发动反共高潮,济宁处于国统区,斗争形势非常严峻,党组织指派河南新县籍共产党员张世全将此锦幛送回家乡——鄂豫皖根据地收藏。
  张世亮是张世全的弟弟,新县一位普通农民。张世全在随红四方面军西征后,一直杳无音信。1941年9月的一天夜晚,劳累一天的张世亮刚刚睡下,外面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将他惊醒,原来是久未谋面的哥哥张世全回来了。与张世全一起的还有两个人,进门后,张世全连水也顾不上喝,就对张世亮说:“老二,我这次回来主要是为了送一样东西给你保管。”说着,张世全拿出一面锦幛,并且郑重地叮嘱:“这面锦幛很重要,你千万不能丢。若是丢了,不光咱们有生命危险,锦幛上还有3000多人的名字,他们都将命在旦夕。我相信革命一定能成功,等革命胜利了我再来取。现在我把上面的五角星摘下来带走,万一我遭遇不幸,日后有人拿着这颗五角星来,你才可以把锦幛交给他。”说完这番话,张世全放下锦幛,便匆匆离开了。谁想这一别,竟是他们兄弟二人的永别。
  张世全走后,张世亮当即找了一件衣服将锦幛仔细包好,藏进后山一个洞里。过了几天,张世亮怕山洞不安全,他又连夜将锦幛取回家,在家里灶口挖了一个三尺多深的坑,在坑里放了一只小凳子,将锦幛包起来放在凳子上,为了防潮,又在凳子下垫上一层干石灰,再用柴草盖在锦幛上,最后用干土把坑口填好。隔一段时间,张世亮就检查一下锦幛是否受潮。就这样,锦幛一直被完好保存了几十年,直到1984年张世亮病重,才把这件事告诉儿子,并将锦幛捐献给新县政府。
  这面锦幛上的“永远跟着共产党走”的誓言,充分表明了济宁市民和张世全等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抗日战争一定会胜利!革命一定会成功!


红色教育,干部培训、党性教育、党建活动、主题党日活动、教师培训、研学,首选华研教育研究院。华研教育研究院的目标是:办出特色,创出品牌;立足华中,辐射全国,建立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干部培训基地。
热忱欢迎全国各地的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组织干部、员工赴我院参加红色教育培训学习,我们将为您提供精致的培训服务!
联系方式:

李老师:400-188-9979
岳老师:132 9413 0575(微信同号)



友情链接

首页 | 培训项目 | 时政要闻 | 名师大家 | 关于我们

武汉华研教育研究院 主要从事党政干部培训红色文化教育、企业培训和行业系统培训   版权所有      鄂ICP备18026536号-1

地址: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培训大楼2号门310室